宝鸡网站建设公司
纽约时报:硅谷零营收初创公司迎来估值泡沫
网易科技讯 4月30日消息,《纽约时报》网络版近日发表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当前硅谷初创公司使其营收为零,谋求以高估值被收购并从中获益的现象,随着泡沫的破裂,这种理念也将破裂;风险投资者应当与初创公司一同打造长期有效的业务,而非只是为了谋求短期的利益。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硅谷的齿轮之所以不停转动,是因为金钱,不一定是因为技术创新。而关于金钱机器,硅谷人士则有着一些不愿对外披露的秘密。
首先,他们从来都不承认泡沫的可能性。“泡沫?哈哈!”风险投资家通常这么说。“傻瓜记者,没有泡沫这回事。”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在情理之中。毕竟承认科技公司的估值被高估的任何可能性都会引发金钱和投资的枯竭,金钱机器会慢慢停止运作。
然而,相比驳斥人们关于泡沫的观点,在硅谷还有更加怪诞的事情:投资者建议部分初创公司不要赚钱。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概念可能听起来很荒谬,但对投资者而言,它可帮助他们快速获得巨额投资回报。
“它与投资者的利益相契合,因为初创公司还没有营收时,投资者们想给它们定什么估值就定什么估值,”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家、企业家保罗•科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解释称。“初创公司还没有实现营收,意味着估值没有科学根据。”
有一些小型初创公司确实能够赚钱,但它们却发现难以再获得投资,因为大多数风险投资家都没有兴趣去支持初创公司打造长期有效的业务。相反,他们有兴趣的是大肆宣传,推高估值,从而迅速地以令人膛目结舌的溢价通过收购交易退出。
初创公司还没产生收入就被收购,就像是表演纸牌戏法:魔术师只是解释戏法有多么地神奇,但实际上从来不会说出其中的奥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营收几乎为零意味着它们的预计估值能够凭空捏造。
Instagra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营收为零的它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虽然大多公司被收购的价格达不到10位数字,但也有不在少数的尚未实现营收的初创公司被收购的价格达到数百万美元。YouTube、FriendFeed、Zite、Hot Potato、Beluga、GroupMe、TweetDeck、Dodgeball等公司的收购就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它们的营收很少甚至没有。
风险投资者私下将这种无营收模式称为“不明作价(mark-to-mystery)”。相比之下,“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则是更为理性的投资行为,它用于给一家公司的财务资产形成一个现实的评估。
“风投机构能够制造这种不明估值,因为只要没有任何的业绩数据,他们就能够想给初创公司定什么估值就定什么估值。”
那为什么这种打造无营收或商业模式的公司的疯狂模式能行得通呢?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认为这是因为泡沫。
他说,过去几年,美国经济陷入“可怕的衰退”,而硅谷给公司的估值却越来越离谱。“这一次又将重演1999年的泡沫破裂,只不过这一次更加严重了,”他说。“我们回到了投资者给公司制造高估值的时代,它们的经济价值并没跟上它们的估值。”
普费弗补充道,“这些公司的成立只是为了被收购。除了少数几家公司之外,硅谷过去十年并没有催生什么真正的公司。人们看重的是概念,而非公司。”
这种疯狂行为在90年代末大行其道,助推了第一次互联网危机的出现。““不明作价”模式形成于上一次的泡沫时期,且是一大关键元素,但这一次它变得更加严重了。”科德罗斯基指出。
这一次的泡沫破裂(它将会破裂)之时,打造无营收公司的理念也将破裂。接着投资者就能开始与初创公司一同打造长期有效的业务,而非只是为了谋求短期的利益